上传换点您的位置:首页 > 下载页

资源下载

媒介互动——论摄影和绘画的相互影响 免费

上 传 人:tanxin9527@163.com
上传时间:2013/3/4 8:58:40
资源评价:★★★
文档类型:rar
资源扣点:0
资源大小:137K
资源大类:文化艺术大类
下载次数:2
适用专业:工艺美术

资源简介

摘要:媒介,是通过负载、传播信息,使人、事物之间产生联系。摄影与绘画作为媒介传播的两种形式,向人们传达着各种情感思想,进行着态度的抒发。本文将通过研究摄影诞生以来与绘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,来阐释摄影和绘画之间互动所带来的共同发展。
19世纪的欧洲画坛处在一个辉煌的时期,先后经历了新古典主义、浪漫主义、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几个时期。自达芬奇之后,画家严格遵循焦点透视、明暗投影等光学效果,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立体真实的效果,绘画似乎变得无可替代。
而30、40年代的写实绘画惟妙惟肖,达到了逼真的效果。它使得瞬间场景定格并为人们欣赏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同时,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值得人们深思。如米勒的《拾穗者》描绘了三个正在弯腰拾穗的农村妇女形象。罗曼•罗兰曾评说“米勒画中的三个农妇是法国的三个女神”,有力地指出了写实绘画对当时社会的影响。写实绘画通过对社会生活场景的再现,准确传达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,激起了人们的革命热情。
然而,每幅画的创作都需要耗费画家极大的心血:首先是对现实场景的构思,图画背景与人物之间的组合,再加上比例分析、色彩搭配,都是非常繁杂的工序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迅速记录生活场景的工具。
1839年,当法国学术院向全世界公布摄影术的诞生后,摄影以其迅速逼真捕捉形象的能力使画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摄影作为科技发明的一种,只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将想要的场景拍摄下来,可以准确记录下事物的形象和瞬间的真实,而不再需要长时间在架上绘画来表现。摄影的风靡给绘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,画像的真实性被摄影照片所取代,任何绘画都不可能做到如摄影照片般逼真。
两种媒介功能重叠,弱者必然会渐遭冷落。单纯靠绘画谋生越来越不切实际,无论当时一些画家如何反对摄影术,随着摄影术的发展和完善,其优越性是无法忽视的。绘画想要继续生存,就必须促进自身的改革,避免苛刻的写实。
然而,如何才能突破传统绘画的制约,找到新的突破点呢?试想摄影术的发明也不是凭空而来的,它是借鉴了绘画的形式,实现了现实场景的瞬间再现。而新媒介的产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。1861年诞生的彩色照片,在清洗过程中色彩会流失。这给了画家启迪,他们转而追求色彩的不平衡。印象派画家开始重视光线和空气对色彩的影响,忠实于表现瞬间场景带来的真实感受,绘画开始由具象转向抽象,由再现变为表现。
莫奈的《日出•印象》就是在色彩上对摄影术打响了“第一枪”。
《日出•印象》的笔触非常随意、零乱,透过色彩,我们可以辨别出这是一幅海景图。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,在海中映成一缕橙黄色的波光,海港周围的景物都在晨曦中变得模糊,没有明确的轮廓,从而消除了绘画的呆板,以多变灵动的色彩带动人们的视觉,从而产生诗一般的意境。莫奈对光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物体本身的重视,他通过色彩使物体消失于光色之中,将色彩涂抹开来,在朦胧中感受自然的美与力量,更具有感染性。艺术形象在区别客观事物的同时,也以近乎抽象的形式表达了画家的内心情感,展现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。另一方面,在透视层面,早期的摄影与绘画非常接近,都采用了固定的焦点透视。为了摆脱摄影的束缚,绘画开始尝试多方位、多角度的透视效果,营造一种非常规的视觉语言,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冲击。如后印象派画家塞尚的《静物》,塞尚似乎想要把他可以看到的东西极尽所能表现出来,多角度,多透视,多视点,融合在同一个平面的空间之中。同时,后印象主义绘画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,即强

查看评论发表评论

验证码: 发表

校园通社区

快速导航